賀蘭縣金貴鎮紅星村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。
連日來,拖拉機“突突突”運轉的聲音在賀蘭縣金貴鎮紅星村的田間地頭飄蕩,種植戶張天學開始了一年的勞作。種了一輩子地,他對各項農事熟稔于心。
種地有助力 省時又省力
“以前種地肩挑背扛,氣候暖了,土壤松了,就得從早到晚在地里干。”如今種地有了農機助力,省時又省力,張天學不再像以前那樣每日著急忙慌下地干活。
只見他熟練地駕駛著施肥農機,從地塊一端朝向另一端駛去,不到30分鐘時間,4畝大小的田地就被撒上了五顏六色的肥料,緊接著小麥播種機開了進來,深翻、撒種、覆土,一氣呵成。
“耕、種、收”全流程機械化作業,為張天學擴大種植規模增添了信心。今年他總共種植250畝小麥,7月收獲后,再將土地流轉給浙江客商種一茬秋菜,一田兩用,錢袋子再翻一番。“要不是有這種‘糧—菜’模式,我可能早就不種地了。”他解釋道,以前一年種一茬小麥或水稻,秋收后,農田便閑置下來,增收渠道有限,趕上糧價低迷時,還得貼錢。
“當時本來想放棄了,村干部找到我,讓我做這種‘糧—菜’模式,還幫我找來客商,我就想著再試試。”村干部給張天學算了一筆賬,一畝地流轉費800元,浙江客商種第二茬秋菜時,會給他支付400元流轉費,如此一來土地流轉費用就能減省一半,村干部前來“支招”時,張天學動心了。
土地流轉 種地掙錢兩不誤
為擴大小麥種植面積,今年我市配套銀川市本級農業財政項目扶持資金,加大對小麥等糧食生產投入資金補貼力度,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面,降低農民生產成本,現已明確永寧縣、賀蘭縣將對轄區春小麥種植分別給予每畝120元和100元縣級財政資金補貼,因此張天學每畝小麥還能再獲得100元的補貼。
到了秋天收獲時,不僅能賣糧增收,遺留下的秸稈也能“生錢”。張天學介紹說:“秸稈有專門的客戶來收,他們負責打捆運走,還給我一部分秸稈的錢,都不用我操心,這樣算下來,種小麥一年下來,每畝地能掙個三四百元,很不錯了。”這筆經濟賬在張天學心里已經反復算了多遍,因此他才鼓起勇氣繼續從事農業種植。
今年在張天學的帶動下,周邊10余戶種植戶選擇了“糧—菜”模式。家住紅星村4社的農戶王學文將自家的10余畝地流轉出去,然后再到張天學的地里干活,每天能掙100多元錢,“以前自己種十來畝地,根本忙不過來,雖然不愁吃穿,但也掙不下多少錢,現在這樣挺好的,地也種了,錢也掙了。”
“糧—菜”模式實現一田兩用,讓秋后閑田變身“致富地”。據悉,今年我市全市小麥一地兩茬生產經營主體超過50家,麥后復種面積將達到15萬畝,通過開展麥后復種、以后茬促前茬,在穩糧同時,也能有效增加農戶收入。(記者 梁小雨 文/圖)